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
今年前11個月,深圳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邁上4萬億臺階、達4.11萬億元,貢獻了廣東省約81%的增量。
“深圳作為‘外貿第一城’,對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重視程度遠超其他地方。深圳可先與香港探索體制機制的銜接,前海則是一個核心點位。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、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院長于海純表示。
當前,經濟全球化逆風加劇。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,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尤其強調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,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。
于海純分析道,中國正全面推進加入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》(CPTPP)和《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DEPA),一方面要吸收其中的先進規則,另一方面,以我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和地位,無論加入哪一體系,都應主動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。
這一“雙向對接”的進程中,自貿區、自貿港起到前沿引領的作用。而粵港澳大灣區有“一國兩制三法域”的特性,加之深圳“外貿第一城”的實際需求、前海“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”的戰略定位,在一眾自貿區中,前海的作用更顯特殊。
12月,在國務院批復的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》(簡稱《前海規劃》)正式發布一周年之際,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落子前海,揭牌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。借此契機,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該院院長于海純。
(于海純。受訪者供圖)
高水平對外開放的“擴”與“穩”
南方財經: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,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穩外貿、穩外資。當前,逆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,官方如此定調釋放了什么信號?
于海純:關于高水平對外開放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兩個重要信號:“擴”與“穩”。
“擴”是指,在逆全球化思潮加劇的當下,我國更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。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體系,對世界各國的磁吸效應非常明顯,已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,長期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。我國有能力為世界各國提供新的發展機遇,這次也釋放出主動擴大開放的意愿,將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下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。
另一個關鍵詞是“穩”。我國正構建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,如今外循環遇到的挑戰較大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首項重點任務是“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”,聚焦提振國內消費。這并不代表忽視了外循環,而是要在逆全球化風潮下,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,逐步與CPTPP、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對接,而非盲目冒進。在電信、醫療、教育等領域,可先在自貿區、自貿港開放試點,試點成熟后可在自貿區之間復制推廣,逐步推廣至全國。
南方財經: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何強調“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”,這將催生國際經濟合作的哪些新機遇?
于海純:自主開放、單邊開放即是說,無論對方開放還是封閉,中國都單方面、主動向對方擴大開放。我國作為超大體量經濟體,不僅機會眾多,還會提供一系列單邊開放的利好政策,比如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“清零”,對與我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給予100%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等,由此進一步提高對世界各國的吸引力。
通過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,我們可以將重大機遇延伸到更多國家,比如以東盟國家為代表的“全球南方”,促成更多雙邊或多邊合作。
前海可作深港規則銜接“試驗區”
南方財經:國家賦予前海的一大定位即是“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”。在一眾自貿區中,前海有何特殊性?
于海純:受逆全球化風潮影響,WTO規則逐漸被邊緣化,區域貿易協定興起。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加入CPTPP和DEPA,里面的規則需要認真研究、進行利弊分析,一方面要吸收先進規則,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貿易環境;另一方面,以我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和地位,無論加入哪一個體系,都應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,規則對接是相互的。
這個過程中,自貿試驗區、自由貿易港起到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、前沿引領作用,前海則處于“前沿中的前沿”。
作為經濟特區,深圳擁有特區立法權,可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,更有制度性地推動先行先試。同時,深圳作為“外貿第一城”,出口規模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,對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重視程度遠超其他地方。
前海則是“特區中的特區”。《前海規劃》專門提到,對標CPTPP、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,率先開展壓力測試,有序推進電信、互聯網、教育、文化、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。
推進加入CPTPP和DEPA是一個中長期目標,而大灣區有“一國兩制三法域”的特殊性,從中短期來看,大灣區尤其深港之間可率先研究體制機制的銜接,前海是一個核心點位。
比如,香港和內地的法律體系不同,前海法院就在探索跨境商事法律規則的銜接,法院審判可適用雙方約定的國際公約和域外法;再比如,DEPA是國際高標準數字貿易規則的代表,數字貿易規則的核心在于跨境數據流動,深港可探索以前海作為“試驗區”,在跨境數據流動方面先行先試。
南方財經:從2013年設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深圳研究院,到如今在前海揭牌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,為何重視深圳?未來將有哪些業務布局?
于海純: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建校七十多年,一直以對外經濟貿易領域的人才培養見長。深圳則是名副其實的“外貿第一城”,且有雄厚的工業制造基礎和高度協同的產業鏈,對外貿人才的需求較大,深圳的產業優勢與貿大的學科優勢是相通的。貿大不僅可為深圳輸送人才,結合深圳的產業特點、人才需求,貿大的專業設置、教學模式等也可以及時更新,適時而變。
目前,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深圳形成了“一體兩翼”的格局。“一體”就是貿大的北京校本部,“兩翼”就是在南山區虛擬大學園的深圳研究院,以及不久前在前海揭牌的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。
深圳研究院有三大功能——科學研究、社會服務、人才培養,既有承擔智庫項目,也累計培養了高級研修班學員3000人以上。國際貿易規則研究院將更側重智庫研究,圍繞國家重大戰略,依托貿大豐富的學術資源,開展前瞻性、針對性、儲備性政策研究,以及前海所關注的一系列涉外問題研究。
本文鏈接:專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于海純:外貿“擴”與“穩”,前海可在規則銜接上先行先試http://www.lensthegame.com/show-4-14657-0.html
聲明: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,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